22年前,30个来自广东的年轻小伙,借助全美游径系统,脚踩单车横跨了美国大陆。当中的一位,就是如今分管城乡建设工作的副省长林木声。
林木声坦言,那次难忘的经历在他心底植下了一个梦想:中国何时才能有这样一张四通八达的游径网络。而珠三角绿道网的建设,正在逐渐把他的这个梦想,落实到南粤大地上。
在珠三角绿道网“一年基本建成”之际,林木声接受了南方日报独家专访。他说,绿道网的建设,从定义、规划到实际推动,总会碰到很多以前城建工作中没有碰到的新问题。这时候回想一下当年在美国看到的,体验到的,想想他们是怎么处理的,总是会带来一些灵感。
虽然在采访中林木声反复强调“随便谈谈”,但从他的言语之间可以发现,从汪洋书记到黄华华省长再到省的其他领导及他本人,省委省政府决策者对什么是绿道、绿道网怎么建等等问题,都有着清晰的思路和特别的深意。广东,要把珠三角绿道网打造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全国风气之先的标志性工程。
回想一年来的艰辛,深谙个中三味的林木声用“四个一”做了一个概括,可以说,珠三角绿道网建设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决策,是一次探索创新的实践,是一项惠及民生的工程,更是一幅充满希望的蓝图!
远见卓识
实现珠三角向生态文明的跃升
南方日报:林副省长您好。我们很多省内以及省外的媒体记者,在私下交流中,都很感慨,建绿道是一个好点子。我们想知道,这个好点子是怎么来的,当初决策的经过能否透露一下?
林木声:一年前,也差不多是这个时间,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有一个特别议题,全体与会人员一起观看专题片《绿道—建设宜居城乡的希望之路》。汪洋书记在会上对绿道网建设作了动员部署,吹响了珠三角绿道网规划建设的号角。短短一年多时间,珠三角2000多公里的绿道网就全部拉通,确实不容易,体现了广东强大的创造性和执行力。
长期以来,珠三角给外界的印象是双重的。讲到经济建设,讲到改革开放成就,珠三角无疑是一马当先。然而,在30多年的高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珠三角地区也遇到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如人口高度集中,土地开发强度大,人居环境迫切需要提高、群众亲近自然的需求需要满足等。基于破解珠三角面临的发展难题,适应珠三角发展阶段和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在广泛调研和借鉴国外绿道建设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省住建厅联合省委政研室于2009年8月,向省委、省政府提交了《关于借鉴国外经验,率先建设珠三角绿道网的建议》。
南方日报:听说这个报告当时立刻引起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
林木声:是的。这一建议得到汪洋书记和黄华华省长的高度重视和肯定,汪洋书记说,在人类由褐色工业走向绿色文明的新世纪,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规划建设珠三角绿道网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举措。黄华华省长也称赞“此建议很好”,要求省住建厅会同省直有关部门立即研究提出率先建设珠三角绿道网的意见。随后,一场关于珠三角绿道网建设的前哨战全面拉开,从规划编制、设定标准到组织协调,经过四个多月酝酿筹划,珠江三角洲绿道网在明确“一年基本建成,两年全部到位,三年成熟完善”的建设目标以后,终于在2010年开春拉开大幕,并迅速形成了领导重视、规划先行、省市联动、各显其能的工作格局。
南方日报:从一年来的实践看,珠三角绿道网注重生态、贴近群众、服务民生、促进发展,正成为珠三角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受到了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和称赞。
林木声:珠三角绿道网建设的创新实践不仅在省内、在国内也引起了关注。去年11月温家宝总理在广东视察珠三角省立绿道1号线珠海段时,就称赞建设珠三角绿道网“这件事情办得好”。最近国家住建部开会,专门介绍和推广了珠三角绿道网建设的经验做法。
可以说,绿道网的建设成果,树立了珠三角绿色发展的新形象,增强了珠三角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而且将成为今后展示广东特色和生态文明良好形象的窗口。
南方日报:所以汪洋书记把绿道网建设摆到了和轨道建设同样重要的位置上。
林木声:我理解汪书记的“双道”并重,都是基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轨道方便老百姓出行,绿道方便老百姓休闲,指向虽然不同,但都是为了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一快一慢两个系统,让老百姓既可以出行快捷起来,又可以生活休闲起来。
探索创新
绿色“点线面”串成绿“网”
南方日报:广东一直在推动绿化,而且有丰硕的成果。现在建设的绿道网,与过去的“绿化”工作有什么区别,或者说体现了哪些创新?
林木声:绿化工作是一个经常性的题目,这方面广东已经做得很好了。但过去的绿化,其实物成果是有“点”有“线”有“面”,而缺陷是没有串成“网”。很多美丽的景观,只留下被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空间。由于没有形成线性景观,其游憩价值与生物价值不能充分彰显出来。因此,成不成“网”,是与过去绿化工作的最大区别,也是绿道网建设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志。绿道网建设,实际上是做“联系”的文章。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先把这些绿“点”绿“线”绿“面”编织成绿“网”。换另外一个角度说,现在搞珠三角绿道网,有别于过去的城镇绿化,也有别于过去的道路绿化,既不是简单的搞自行车道,也不是在机动车道上划出一条线作绿道,而是构建一个具有多样化功能、能够满足人们运动休闲需要的绿色慢行系统。概括起来,绿道网的要义是:绿色特征、互联互通、慢行系统。
南方日报:在建设过程中又有何体现呢?
林木声:在绿道建设中,我们特别强调一点,绿道网建设核心要求是生态化,不能用反生态化的手段来建设绿道。要从实际出发,就地取材,少大拆大建,少开挖土方,少建永久性的构筑物,多采用本地植物,多采用适宜环保节能材料,要尽量把人工开发的痕迹降到最低程度。这次2000公里绿道网建设,总投资30多亿元,每公里平均造价120多万元,可以说是“花小钱办大事”,是很值得的。
惠及民生
“有形”绿道网引发“无形”转变
南方日报:从1690公里加码到2372公里,一方面是规划落地后线路走向调整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也体现出珠三角各市对绿道表现出极大兴趣,希望能够多建一些。大家都觉得绿道是一个好东西,您觉得到底好在哪呢?
林木声:从大的方面来说,绿道网作为一种将保护生态、改善民生和发展经济有机结合的载体,是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内容,对广东营造良好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发展综合实力、促进珠三角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从更实际的角度讲,绿道网对改善民生有其独特的价值:包括提供观察、享受和探索自然世界的机会;创造偏远和脱离嘈杂环境的感觉;激发人们户外锻炼的热情并培养爱护风景的环境伦理观念;帮助人们通过骑车旅行、徒步跋涉获得自我实现的体验等等。因此,绿道网的建设,首先可以使广大城乡居民多了一种出行方式,多了一个可供选择的理想去处;还可以增进城乡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沿线农民提供了一个赚小钱的机会。根据调查,广州增城市现在每月有3万名左右的游客到绿道周边的“农家乐”旅游消费,使沿线的村集体经济增长比非沿线村集体经济增长快了53.6%.再有,可以培养一种新的旅游方式,催生新的旅游产品。最终,绿道网可能会引导两个无形的转变:一是引发老百姓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变化,穿便装骑单车吃土菜周末郊野游,可能会成为一种生活时尚,甚至有汽车制造商跟我说,“绿道这样搞下去,看来我们得生产一些能专门装单车的汽车了”;二是可能对城市功能和城市形象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南方日报:听说您在22年前曾骑自行车横跨美国大陆,国外一些绿道建设的先进经验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林木声:绿道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绿道都很有名气。美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完善的游径系统,总里程达到了85000多公里。22年前,我们骑自行车横跨美国大陆。令我惊叹的是,全美国从东海岸到西海岸,除了拥有发达的高速公路快行系统,还拥有配套完善的慢行系统。进入城市,如果是规划中慢行系统通过之处,就是五星级酒店也要在建设中预留自行车通道。当时我们骑着车穿过去了很多大城市,一路畅通无阻。这种快慢和谐结合的出行系统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蓝图畅想
为城市重新配置慢行系统
南方日报:下一步绿道怎么发展,具体有什么安排?
林木声:在工作层面上,我有两个实际考虑和建议。
第一个,现在绿道基本都在城市的外围搞,下来绿道要向城市内部延伸,使省、市、区三级绿道纵横交错,分布到每一个角落,让老百姓出门就可以走上绿道。另外要在绿道的基础上发展起一套慢行系统。与以前不同,现在很多城市都是为汽车而存在,导致机动车道四通八达,但骑车和步行的人举步维艰。一个发达的城市,必须有发达的交通快行系统,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只有快行系统而没有慢行系统,城市功能就存在缺失,老百姓的生活也是不完整的。
现在许多城市,鲜有这样的考虑,或者认为没有必要,或者认为有必要但搞不起来。要建成这个慢行系统确实是不容易的,对建成区要花钱进行改造,对新区必须有强制性的要求。我已交代省住建厅着手考虑这个事情,可以先编技术指引,再经过探索总结,条件成熟时可以变成强制性要求。在调研绿道网建设时,我也向珠三角的个别市提出过,建议他们逐步配置一套城市的慢行系统。我说,你搞得出来,老百姓肯定拍手叫好,而且放在全国也有着标本的意义。
南方日报:第二个设想呢?
林木声:绿道网不应该只是在珠三角,而应该向东西北地区拓展延伸。对珠三角地区来说,要再经过两年的努力,使绿道网实现成熟完善;对东西北地区来说,绿道网要尽快起步建设。这样,“十二五”期间就有望实现全省绿道网的互联互通。到那个时候,全省省立绿道网就不止2372公里,而可能是以万公里计了。
总之,我们的最终目标,是构建起全省性的“绿色生活网络”和各城市内部的“低碳出行慢行系统”,将绿道网打造成为广东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