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夕,广东省总长达2372公里的珠三角省立绿道网全线贯通,这一区域9个城市的200多处森林公园、风景名胜、海岸河堤、文化古迹,犹如一颗颗明珠镶嵌其间。
春节期间,这条由自行车道、徒步道、绿化带、驿站组成的绿道,成为一条新的景观遊憩路线,人们穿行其间,好不惬意。
这一集生态、休闲、文化旅游功能为一体的綠道網,正改变着珠三角人们的生活方式。
已建成的绿道什么样
形成纵横交错的绿道网,驿站服务设施齐全
漫步水岸、綠草、红花之间,欣赏岭南水乡美景;骑自行车,便捷穿越市区纵横交错的绿道网,既不受汽车拥堵之苦,又能在上下班途中锻炼身体,呼吸新鲜空气。城市不再是“只长楼、不长树”的“水泥森林”,农村也不再是道路崎岖、人迹罕至的“穷乡僻壤”……得益于新建成的绿道网,这一切在珠三角渐成现实。
在珠海绿道的海天驿站附近,市民谢许兵告诉记者,这里的绿道一建成,他家就买了两辆自行车,以便周末和节假日去绿道骑游。“我和妻子都是上班族,孩子正在读小学,平常没有时间锻炼身体,现在全家都喜欢骑车走绿道这种出游方式。”
很多人以为绿道就是经过绿化的道路。其实不然,如果只搞道路绿化,离绿道的本质还差得很远。
绿道概念,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西方国家。珠三角的绿道,又增添了新的内涵,就是在这一区域原有绿地的基础上,沿着河滨、溪谷、山脊等自然走廊,或者铁路线、沟渠、道路等人工走廊,建立线型开敞空间,把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以及一些高密度住宅区内的开敞空间联系起来,构成一个绿道网,并选取若干区域绿道,按照省立公园的模式保护和利用。
在广州市官洲绿道的小洲村驿站,具有岭南特色的仿古建筑让人眼前一亮,这里设施齐全,工作人员服务周到。租一辆自行车每小时3块钱,而且可以在别的驿站还车。驿站里有免费上网的笔记本电脑,还有固定电话,可拨打长途。这里有七八个圆桌,6个洗手池等硬件设施,提供免费直饮水和各种付费餐饮服务。这些设施不怕丢失或被人损坏吗?工作人员说:“有监控摄像头和保安呢,一般情况下没问题。”
广州市建委一位负责人表示,他们正计划在合适的驿站筹划大型停车场和住宿服务,让人们能够从容地从“四个轮子”上下来,踏上“两个轮子”,走到哪里吃到哪里、住到哪里。
“珠三角的绿道,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慢行’的选择,倡导的是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房庆方说。
珠三角为何要建绿道
为群众提供低碳出行、户外休闲的綠色开敞空間
广东最初提出建绿道的设想,主要是出于突破珠三角发展瓶颈的考虑。
珠三角是世界闻名的先进制造业地区,可是给世界留下的印象,却是先进的制造业与落后的生态环境并存的局面。现在的珠三角,面临人口、产业高度集中,土地开發強度过大的问题,人居环境迫切需要改善,群众亲近自然的需求日益强烈。
通过合理规划,按照“一年基本建成、两年全部到位、三年成熟完善”的目标,在珠三角率先构建融合环保、运动、休闲和旅游等多种功能的绿道网络体系,是建设幸福广东的一个新举措。
广东省省长黄华华表示,珠三角绿道网的建设,将进一步优化区域生态格局,密切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生态联系,为广大群众提供低碳出行、户外运动休闲的绿色开敞空间。
广州的增城最早尝试建设绿道,他们总结出一个“以藤结瓜”的经验模式,深得游人与当地居民的喜爱: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景观,以自行车健身绿道为“藤”,以沿线村庄为“瓜”,绿道串起风格各异的旅游休闲驿站和農家樂,铺就农民致富路。
目前,增城已建成总长100多公里的绿道,将增江河岸山水、田园风光、竹林幽径、农家风情融为一体。其中,起于增城市区,途经小楼人家景区,止于北部白水寨风景区的自行车绿道,长达60多公里。这条广州市最长的自行车绿道,串联城乡,半年接待游客超过5万人次,曾使沿线乡村的菜心、红薯、鸡蛋等农产品脱销,大大增加了当地农民收入。
在小楼镇西境村,不少外地游客周末到这里“寻找回归自然的感觉”,带动当地农家乐的发展。村民赖锦霞说,她的农家乐菜馆曾经一个中午接待了400多位客人。这个原本人均收入1600元的小山村,成为当地有名的富裕村。
广东省有关部门预测,珠三角绿道网的建成,能增加约30万个就业机会,带动社会消费约450亿元,实现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市郊、市郊与农村,山林、水滨等生态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机联接,将极大地改善沿线的人居环境质量。
建绿道的钱从哪里来,没有大拆大建,资金主要由各级财政投入
2372公里的珠三角绿道网,去年一年就建成贯通,很多人问:这到底得花多少钱?
记者了解到,绿道网的建设并没有采取“大拆大建”的模式。没有大规模征地,而是通过绿道,串联整合多年形成的绿色资源,尊重自然、因形就势、逢树绕路、遇水搭桥。这一绿道网涉及珠三角9个城市,直接投入约30亿元人民币,铺路、绿化、驿站建设和标识制作等四方面的资金全部由财政投入。各地市及各级政府的投资分配则明显不同,如广州投入的5亿元,市级财政占大头;佛山投入的4.3亿元,市财政为2000万元,剩下的根据各区、镇的财力分摊。
广州市常务副市长苏泽群介绍,去年广州市建成绿道1060公里,覆盖全市12个区县,串联234个景点、98个镇街、42个亚运场馆、52个地铁站。绿道建设与广州迎亚运环境整治、城市綠化、河涌整治等工程衔接,平均每公里绿道的造价是50.8万元,这笔投入广州承担得起。
相关部门算了一笔账,建设1公里市政道路的成本是1500万元左右,建设1公里高速公路不下1亿元,少修1公里的高速公路,可以多建100多公里的绿道,其社会效益要比高速公路大得多。由于绿道为非机动车道,路面本身的养护成本也不是很高。
现在让人担心的是绿化景观带的养护,以及驿站、停车场、自行车租赁服务等配套设施和服务的可持续运行。绿道刚刚贯通,有些路段、有些驿站的确面临游人较少、营业额不佳等问题,如果只有有形的绿道,而没有运作成熟的驿站等服务,这样的绿道只是一个摆设。所以,地方政府有责任对这些服务环节给予更多的支持。
如今,一年建成绿道网的目标已经完成,接下来广东将完成珠三角绿道网的路网建设,统一标识,全面建成驿站等配套设施,做到成熟运作。2012年后,珠三角绿道网将向广东省内东西两翼及粤北山区延伸。
东莞市城乡规划局副局长、绿道办副主任黄宇东说,东莞计划用五年的时间,建成适宜城市需求的绿道网。“未来几年内,东莞市民从市内任意一点出发,基本上可以在10分钟内进入绿道网。”
中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崔振南认为,绿道不仅要好看,更要好用,绿道应该是上学、上班的安全之道,这样将会吸引更多人骑自行车出行,使绿道成为真正的“绿色之道”。